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利用自然感病调查和人工接种筛选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齐分院726份稳定自交系和1923份不稳定玉米种质进行抗玉米大斑病筛选,并对接种病原菌群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得到高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30份,中抗大斑病稳定自交系16份。并利用携带Ht的鉴别寄主对接种菌群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为12N型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从高山绣线菊中分离纯化新的抗真菌化合物。【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为供试菌种,进行生物活性导向的创新农药筛选。将高山绣线菊叶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和甲醇进行萃取,选择较高抑菌活性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大柱粗分、小柱细分,得到一种抗真菌活性成分。采用高分辨质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135°-DEPT和HMBC)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高山绣线菊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化合物6-O-(3',4'-二羟基-2'-甲烯基-丁酰基)-1-O-反式-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浓度为0.3 m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87.6和63.2%。【结论】高山绣线菊叶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山绣线菊中含有新的抗植物病原真菌化合物。  相似文献   
93.
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完成了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占17.86%,中抗至抗的品种占53.57%。抗病性鉴定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关系相关。另外,气候条件对抗病性鉴定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4.
基于模糊聚类的玉米大斑病害图像的分割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颜色空间的转换,将RGB颜色空间转化为HSI颜色空间,在色度H空间对玉米大斑病图像进行分割。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图像分割的阈值。对186幅玉米大斑病图像进行分割试验,分割的准确率为97.8%。分析表明,准确的病害图像分割可以为病害的特征值提取和病害的模式识别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5.
 以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抗病系和感病系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后SOD活性和SOD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携带显性抗病单基因的抗病系SOD活性一般呈下降趋势,明显地低于不携带任何已知抗病基因的感病近等基因系;在病原菌侵染中、后期却较大幅度上升,反而逐渐明显地高于感病近等基因系。在HZ1遗传背景中Rf值为0.25的SOD同工酶酶带,与Ht2和HtN等抗病基因的作用有关。本文认为SOD及有关活性氧代谢在玉米对大斑病菌抗性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为明确在广西崇左市油梨种植基地发现的一种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该病害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该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嘴突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pH为7,黑暗条件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参试的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百菌清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嘴突脐蠕孢均有抑制效果,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该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163mg/L、0.0420mg/L、0.1109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